「單純以提升自我為目標,就是為自己的熱情建立了終身的關係。」《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》 — 閱讀紀錄草寫32

Hilary Lee
Oct 11, 2022
這篇文章能提供您什麼資訊?
1.熱情與成癮、創傷之間的關係?
2.讓熱情延續的三項基本需求:勝任、自主、關聯。
3.自我察覺幫助培養和諧的熱情。

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呢?
對舞台上彈奏吉他、舞動身體的表演者露出崇拜與欣羨的眼光、或是在打遊戲的過程對角色有了綺麗的想像,希望能親手把它捏出來、甚至是在辦公室看著同事瞬間完成了極為精美的會議簡報,還附帶了圖表做數據分析……我們在生活體驗中總是會發現了某件事情令人崇拜、或充滿樂趣,於是開始有了嚮往、對於能達成那個目標的自己充滿期待。

我們對此迫不及待。為了達成目標,精心安排了自認完美無暇的行事曆,並在一開始抱持著滿腔熱情、沒日沒夜地瘋狂的學習、投入。但過了兩、三個月,新鮮感逐漸褪去、進展步入了停滯期,起初覺得有趣的日常練習與進度開始顯得重複且了無生趣,對於達成目標的想法開始動搖、並逐漸難以堅持穩定執行那些無聊卻重要的每件小事…….

為了逃避焦慮的感覺,於是開始選擇拖延逃避,直到面對堆積如山的進度與山大的壓力,最終受夠自己的內在磨耗,於是選擇了直接放棄達成目標、或是說服自己這件事並不適合我,繼續轉換至下一個看起來更有趣目標,然後重複相同的惡性循環……

很熟悉嗎?
如果你有這樣的經歷,請不要急著討厭自己。這是我人生至此依舊尚未打破的惡性循環,而我相信你跟我一樣,實在受夠了。

會開始閱讀這本《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》,是因為我讀過本書兩位作者前一本知名暢銷著作《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》,且從中收穫良多。而我敢說,這本書比起其他書籍雖份量輕薄,但內容卻毫不馬虎、甚至能說本書對我的的影響更甚於上一冊書。

「讓熱情聽我的話。」
我是一個容易被被熱情驅動的人,所以有很強的執行力、但卻容易虎頭蛇尾;喜歡研究新事物、但討厭完成報告、收尾工作。正因為自己是一個充滿熱情卻不完全得益於此,更想打破這樣的無力現況,讓適切的熱情幫助我們完成想要的目標、成為更好的人。

熱情很脆弱,需要審慎以對。

無論是勵志類書籍、或是各大畢業講座,我們都無可避免的聽到人們宣稱熱情擁有多麽強大得力量。但同時我們也會經常能看見那些奧運選手、成功人士在退休後沈迷於毒癮、賭博的新聞。作為一流佼佼者,他們專注於追求事業的卓越與對手間差之毫釐的能力差異,肯定對事物有著過人的熱情,但卻不一定能獲致良好的結果;更甚最常見的狀況、是人們最初滿腔熱樹立的目標還沒能達成,就已經因為太過疲憊於是選擇放棄了。

成也熱情、敗也熱情。我們該如何「駕馭」熱情的龐大力量?
首先便需要了解,「熱情」到底是什麼、又是從何而來?

令人著迷的,是追逐時的快感。

人類的演化過程,需要讓我們在狩獵成功之前能夠持續堅持、直到獲得食物。追逐目標的過程,人的腦內會分泌多巴胺,多巴胺讓人更為奮發、專注、渾身有勁。這個過程好比成癮,日積月累下來,大腦會對多巴胺的敏感度降低,於是需要更多的多巴胺才能感到快樂。

於是人們越是重複一項活動,就越渴求多巴胺。而對於熱情事物的追求,與成癮的腦內迴路是一樣的。

天份少不了創傷

相信許多人有對一件事情著迷狂熱的經驗:當人徹底沈浸於自己所熱衷的事物時,會廢寢忘食、甚至忽略身邊的親友、也會逐漸遺忘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。社交圈縮小了、心裡掙扎也變得不再重要了。專注於一件事的感覺讓人自在,每件事都在掌握之中。

無止盡追逐一項標的,除了引發不停循環的多巴胺依賴及無窮盡的渴求,還可以是一種逃避。

人執著於事物不放,是想撫平內心深處的不安,填補過往空虛,逃離當下不願意面對的事物。於是,對事物容易滿腔熱情投入的人,經常也是曾經歷劇烈內心傷痛、或生活重大改變的人。因為內心太過痛苦,需要阻隔造成自身傷害的過往、並壓抑不好的回憶與體驗。然而,這些被壓抑的情緒終究會透過外在趨力與慾望釋放出來,通常會化為從事不相干活動的動力。

這種轉移的一大徵兆為:「對各種計畫與目標的狂熱。」

恐懼狹持了熱情

然而,這樣的熱情基本上是不健康的。內在不穩定的狀況下,人們容易轉而尋求外在成就以藉此獲得他人對自身價值的認可,等同於將自我認同與外在成就綑綁在一起。然而事情不可能總是成功,但對於這樣的人而言,承認失敗就等於否認自身價值,這對他們來說更為痛苦;因此他們通常也難以接受他人批評,因為會將他人批評視為自身價值的貶低。

於是為了避免痛苦,成功成了唯一選擇。為了達到成功目的,必須不擇手段:在比賽中使用禁藥、瓢竊他人成果、詐欺以獲得利益……。對失敗的恐懼,讓他們無法做出正確的決定。

不應以外在獎賞,取代內在目標。

然而,有些人則是反過來。他們最初投入熱情的追求目標,是金錢、名譽等外在獎賞,以外在獎賞為熱情的出發點,會讓你在達到目標之後頓時失去生活重心:當你以金錢作為熱情的目標,在擁有金錢時,就失去努力的目標了;以他人的認可作為努力目標時,當努力的成果不受到肯定時,就會難以堅持下去。

更多的狀態,是我們都還沒來得及達成目標,就已經先因為身心的疲憊不堪而選擇放棄。我們在追求熱情的過程,難免會失去生活平衡:長期忽視了家人與朋友,導致失去心靈支持、或是因為樂趣消減而失去動力,最令人不樂見的,莫過於因為太過投入忽略休息,身心太過勞累導致難以為繼。

問自己:為什麼要致力於你的追求?

既然希望能達成目標,我們需要讓熱情成為我們的助力而非阻力。能夠讓熱情長期延續的動機,來自於滿足三項基本需求:勝任、自主、關聯。

勝任:非常容易理解,就是這件事情是我們能做得好的;
自主:人的外在行為與內在和諧一致,即行為與本性相結合;
關聯:人需要感受到自己與他人的牽絆。

其中最重要的,是追求外在行為與內在和諧一致。想讓熱情與快樂長長久久,自主必不可缺。

人的所作所為應該反映核心價值與信念,唯有外在行為與內在和諧一致,才能夠維持和諧的熱情。致力於某件事是因為樂在其中時,做這件事情不只是達成目的的手段,「做這件事情本身就是目的」、做某件事情是出於享受。當從事自覺有意義的活動時,能夠將個人潛力發揮到淋漓盡致。

這並不表示追求熱情的過程總是令人開心的,但整體而言會是令人滿足的。

每天做好本分

能力範圍內能控制的是過程、而非結果。故將焦點放在達成目標的過程,並專心做好能力範圍內的每一件小事,能幫助預防人的情緒隨外在成敗起舞,進而影響行為動機。

1.首先,設定目標。
2.接著,找出實現該目標所需且在自己空指範圍內的步驟。然後
3.「忘記目標」,轉而專注完成所有步驟。

追求一個持續實踐的過程有助於保持沈穩冷靜、並在過程持續保持動力。我們在達成目標前需要先完成許多小事情,在積累完成了一件又一件小事的過程,能培養自內而生的滿足感,知道自己付出了努力。

「我做了我所能控制得一切,其他就順其自然吧」
「師傅失敗的次數比徒弟嘗試的次數還多。」

我們都別忘記,既使獲得了夢寐以求的獎項、或是輸了準備許久的比賽,太陽依舊東升西落、人們依舊吃飯刷牙,而生活依舊持續。成功或失敗後,給自己24小時來欣喜或傷悲,接著請回到崗位上繼續做那些達成目標需要做到的每一件小事。作家獲獎後的隔天繼續提筆寫作、球隊輸球後隔天繼續練習,持續的去執行這些任務,有助於看清失敗與成功沒有想像中得嚴重、並避免自己因妄自尊大或抑鬱不得志失去而失去前進動力。

雖然這麼做短期內可能無聊的要命,日積月累卻能提高成功的可能性。長期按部就班往往成就大業。

「不在乎成功與否,且心繫做事過程的人,反而容易成功。」

「明察自我之刻,便是自由之時。」

談到與熱情並存,重點不在平衡,而在將強大的和諧熱情與一樣強大的自我察覺兩相結合。和諧熱情不會自然發生,必須刻意培養。為了達到外在行為與內在和諧一致,花時間自我內省非常重要。我們無法控制別人如何以刻板印象看待我,但我可以決定要如何看待自己。

所以我們必須主動培養自己的內在動機,並定時挪出時間與空間了解自己,例如:以第三人稱寫日記、冥想……等方式,幫助我們有意識地引導自己的注意力,並刻意選擇與行動,以防止外在動機霸佔心靈。

重要的事情未必受人關注、受人關注的事情才變成重要的事。

「我是誰?」
「我該怎麼過這一輩子?」
「自己想得到的肯定是什麼?」
「追熱情到底是為了什麼?」
「如何把事做好?」
「如果我明天就會死去,我會如何安排今天的行程?」

「壓力+休息=成長」

對於充滿熱情的人而言,激勵他們向前不難,難的是要他們適可而止。過度的工作會導致身心俱疲、難以為繼,故請將不工作視為工作的一環,安排入行事曆。而真正的休息,是讓大腦成長、並有所提升的積極作為。

而這個部分在《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》中,無論是針對休息的重要性、正確休息的方式等皆有非常詳細的說明,有興趣非常推薦閱讀這兩位作者的前一本系列書籍。

當你做好準備追求熱情時,難免會失去平衡。人生偏重一端不一定有害,畢竟在許多情境中實在無法追求絕對平衡,例如:奧運選手的賽前訓練、照顧初生一個月新生兒的父母等等。某些時刻我們難以在短期內達成生活平衡,但綜觀人生時能夠是平衡狀態,就足矣。

-

《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》是我少數會在短時間內重複閱讀兩遍的書籍。因為虎頭蛇尾一直都是我的軟肋,我是真心希望能夠改善、並解決慣性放棄這個問題。而當領悟了唯有誠實面對自我、並給予自己正確的內在敘事,才能夠從根源改善這個問題時,也給了我重新面向自己的理由,不在輕易地逃避與自己對話這件事情。

謝謝自己持續學習,既使在29歲這樣的年紀才開始與自己對話,只要有開始都不嫌太晚。願世間所有人都能如願以償、願所有努力皆能獲得回報。

Kuei’s Note
Facebook:葵的筆記本
Instagram:@notebykuei

--

--

Hilary Lee

熱愛閱讀 · 參觀展覽 長照 · 投資創業 · 藝術設計 Instagram: notebykuei